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索引号:610300-11610300016004292N/2025-00003
发布机构: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2025-03-11 00:00:00
名  称: 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发布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有 效 性:有效 文  号:宝农发〔2025〕33号

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发布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5-03-13 15:10:00

各县(区)农业农村(畜产)局,麟游、太白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凤县农业农村和林业水利局,高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局属有关单位,局机关有关科(室):

为发挥科技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支撑作用,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配套,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经各县区和局属有关单位推荐,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评选出2025年11项农业主推技术,现予以发布,请结合实际做好推广应用。


                                                         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3月11日


宝鸡市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名单

1、夏玉米“一增二改三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2、小麦“一增二精三优”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

3、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集成技术

4、矮砧苹果低效园“三改三减”改造技术

5、设施蔬菜降本增效五大关键技术

6、小麦玉米“吨半田”高产稳产技术

7、鲜食甘薯机械化生产技术

8、夏大豆扩行缩株机械化生产技术

9、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10、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技术

11、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


1、夏玉米“一增二改三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夏玉米“一增二改三提”栽培技术,即一增: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二改:改种植品种,变传统大棒型品种为紧凑型耐密宜机收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实现夏玉米高产与周年生产茬口配套;改生产方式,变粗放玉米生产模式为集约化密植“5335”集成技术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三提:提升播种质量,实施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增墒促苗,实现一播全苗;提升肥水利用效率,推广应用配方肥或缓释配方肥分层施肥、全生育期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保障全生育期肥水供应充足;提升病虫草害防效,改单一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为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中后期“一喷多促”,实现稳产增产。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适宜在关中平原西部的扶风、岐山、凤翔、陈仓、眉县川道或塬区等夏播区推广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实现了粮食高产优质的目标,大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要点

1、选用高产抗逆品种: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选择熟期适宜、耐密抗倒、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要求种子发芽率最好≥95%,同时必须为包衣种子。

2、实施秸秆灭茬处理:如前茬小麦秸秆量大或割茬太高,播前用80马力拖拉机及配套秸秆粉碎机械进行秸秆处理。

3、推广机械硬茬精播:前茬小麦收获后尽早播种夏玉米,适播期一般为6月上中旬。推荐采用玉米专用机械“5335”复合播种机械进行硬茬精量直播,等行距60cm,播深3-5cm。播后及时补浇“蒙头水”,推荐采用节水设施灌溉,亩用水量15-20m³。亩保苗5000株左右,以密度定播量。

4、落实分层施肥:在秸秆还田前提下以施氮肥为主,配合一定数量的钾肥(硫酸钾),并补施适量微肥。采取一次性分层机械施用长效缓释配方肥。

5、统筹排涝补灌: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播后及时补浇“蒙头水”,做到早出苗、一播全苗。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方式实施夏玉米全生育期水肥一体化技术,保障全生育期肥水供应充足。苗期如遇暴雨积水,要及时排水;孕穗至灌浆期如遇旱,应及时灌溉,避免因干旱造成减产。

6、病虫草害防治:播后苗前用40%乙•阿合剂等封闭除草或出苗后用48%丁草胺•莠去津或4%烟嘧磺隆等除草,强化监测预警,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相结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中后期“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有效控制粘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以及大小斑病等主要病虫危害。

7、科学促弱控旺:结合苗情长势,追施拔节肥和穗肥,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结合降雨及土壤墒情追施氮肥10-12kg,促弱转壮。在玉米5-9展叶期,对玉米密度较大、生长过旺、倒伏风险较大等易倒伏地块,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化学试剂控制旺长。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至灌浆初期,实施“一喷多促”,可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同时增加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达到一次喷防实现防虫防病、促进生长、粒重增加的“一防多效”目标。

8、推广适时晚收:在不耽误下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应尽量晚收。夏玉米籽粒乳线消失至三分之二时,用40马力以上收获机械进行果穗或籽粒收获。

三、适宜区域

夏播区:关中平原西部的扶风、岐山、凤翔、陈仓、眉县川道或塬区。

四、注意事项

选用耐密品种,种植密度合理,玉米密植后要抓好倒伏、整体度、早衰等关键问题。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中山西路新维巷2号

邮编:721001

联系人:马云飞

联系电话:15877501322

邮箱:bjsnjz@163.com


2、小麦“一增二精三优”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小麦“一增二精三优”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模式。即一增:增施有机肥,改良耕地质量培肥地力;二精:精细整地,实现一播全苗壮苗;精量适期晚播,变传统等行距播种方式为宽幅沟播方式,因地制宜推广适期晚播技术,构建丰产基础;三优:优化品种布局,合理搭配品种,变传统低抗品种为高抗高产品种,为稳产丰产奠定基础;优化水肥精准调控,推广精准分层施肥、播后增墒促苗、全生育期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肥水利用率;优化病虫草害防控,变单一、阶段性防控为整体、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提升防控效率。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为我市川塬灌区、塬旱地和山旱地粮食种植区域。

(三)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农机农艺融合度更高,操作技术简单轻便,节本增效突出,可实现小麦亩产水平450kg以上、粮食增产10%以上,机械化使用率达到90%,肥料利用率提高2-3%,亩均节本增效130元,实现减量增产增效。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我市种植,具有丰产性好、综合抗病性、抗倒性强和增产潜力大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

2、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合墒及时深翻(松),深度30 cm以上。

3、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播前采取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或单剂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均匀拌种,晾干后播种。或播前整地进行药剂土壤处理,将毒死蜱、辛拌磷或噻虫嗪等颗粒剂亩用量3-5 kg,均匀撒施或随播条施。

4、科学施肥:结合整地深施有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150-200 kg;按照目标产量亩施肥料40-50 kg,起身期至拔节期结合灌水或降雨亩追施尿素8-10 kg。

5、适期精播:川塬灌区适宜播期在10月5日-15日,宽幅沟播亩播量14-15 kg;塬旱地适宜播期在9月24日-10月5日,宽幅沟播亩播量13-14 kg;丘陵山区适宜播期在9月20日-30日,宽幅沟播亩播量13-14 kg。播期每推迟2-3天,亩增播0.5-0.6 kg。

结合播期土壤墒情选择适宜的播种机械,推荐采用洛阳鑫乐、西安亚澳、户县双永、杨凌鲁力、山东郓城等宽幅播种机械或等行距机械进行作业,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

6、冬季田间管理:

(1)适时冬灌:在12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3℃左右进行冬灌,适时耙耱,破除板结,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化学除草及病虫害防治: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开展麦田化学除草,兼顾条锈病挑治和地下害虫补治。

(3)麦田控旺:对于群体过大或旺长麦苗,采取冬前镇压、深中耕、化控等措施抑制小麦旺长。

7、春季麦田管理:

(1)早春化除:在返青拔节期开展麦田化学除草补防,对小麦条锈病挑治。

(2)麦田控旺:在小麦返青期对于群体过大或旺长麦苗,喷施50%矮壮素30-40 ml/亩对水50 kg,控制小麦旺长。

(3)灌水追肥:视春季苗情追施氮肥。群体在60万以下的麦田在返青期追施;群体在60-80万的麦田在拔节中期追施;群体在80万以上的麦田在拔节后期追施。结合灌水追施尿素8-10 kg/亩。

(4)预防倒春寒:小麦在低温来临前1-2天浇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预防“倒春寒”危害;也可在降温前12小时内,叶面喷施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脂、植物蛋白、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植株抵御能力。

(5)“一喷三防”:结合病虫害监测情况,开展综合防治病虫。大力推广药剂拌种、早春应急防控、“一喷三防”等技术,在小麦抽穗灌浆期,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杀菌剂推荐选用肟菌•戊唑醇、烯肟•多菌灵、戊唑醇等;杀虫剂推荐选用氯氟•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可选用农用植物蛋白、氨基寡糖素、芸苔素等,实现一次喷雾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

8、适时收获:完熟初期进行机械收割。选择损失率≤2.0%,破损率≤2.0%,含杂率≤2.5%的小麦联合收割机适时收获,重点推广单品种收获、晾晒、贮运,提升小麦生产商品率。

三、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为我市川塬灌区、塬旱地和山旱地粮食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

粮食生产环节农机农艺相融合。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中山西路新维巷2号

邮编:721001

联系人:马云飞

联系电话:15877501322

邮箱:bjsnjz@163.com


3、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集成技术

一 、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牛羊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陕西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计划到 2026 年,全省畜间布病总体流行率有效降低,牛羊群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个体阳性率控制在0.4%以下,群体阳性率控制在7%以下。目前,我市牛羊布病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初步达到省上目标要求,但个别牛羊场群的阳性率仍处于高位,另外养殖户因盲目引种导致输入性布病疫情发生风险也在加大。因此,在全市推广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集成技术,主要是从强化养殖场户防病意识能力、提升监测净化质效、巩固维持净化成果、建立生物安全等屏障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牛羊布病净化模式,确保全市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二)推广应用情况:近3年,该项技术已在全市规模牛羊养殖场户、散户村推广应用,累计开展家畜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30万头只,建成国家级奶山羊布病净化场(非免疫无布病小区)4个、部省级奶山羊布病净化示范区2个,全市牛羊布病个体阳性率连续3年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三)提质增效情况: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该项技术推广应用以来,有效控制了畜间布病发生态势,大大降低了牛羊布病感染率,2024年全市牛羊布病扑杀数量和补助经费较2021年下降26.7%,全市人间布病病例数量较2021年下降51%,畜间布病传播感染风险不断下降,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技术要点

(一)监测技术

(1)样品采集。5月龄以上的羊和8月龄以上的牛全部采集全血5毫升,标记后放入冷藏箱过夜,第二天从全血中分离血清0.5-1毫升,血清用恒温水浴锅56℃、30分钟进行灭活。对于血清析出少的血样,2500-3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后再分离血清。

(2)实验方法。初筛: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复核定性:试管凝集试验(SAT)或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3)操作准备。一是已灭活的血清样品、检测试剂提前放置在实验台上,回温30-60分钟。二是备好微量移液器、平板、恒温箱、洗板机、酶标仪、超纯水等实验用仪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手套、帽子。

(4)具体操作。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对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检出的阳性血清样品,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或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为阳性的方能判定为阳性结果,否则检测结果为阴性。检测完成后,要将样品编号与检测结果一一对应,进行准确记录,且检测及时结果及时上报至中国动物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动物疫病监测系统。

(5)结果处理。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监督阳性畜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处理结果及时报送至中国动物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动物疫情信息系统。布病阳性场群,在扑杀阳性畜后,全群隔离饲养、每季度开展一次监测净化,直至没有新病例出现。

(二)检疫技术

养殖场户应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事先做好引进动物的疫病检测或查验检测报告,防止购入病畜和隐性感染畜。异地调运的牛羊,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种用、乳用、役用动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天,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混群饲养。

(三)消毒技术

圈舍用1:400氯制剂喷雾消毒或无家畜时用2%—3%的火碱消毒,日常每周2次,疫情发生时每天2次。场区、运动场、主干道及粪场用3%火碱喷洒消毒,每周2次。产房每次使用后立即用2%—3%火碱或1:400氯制剂进行消毒,生产用具用1:400氯制剂浸泡或喷洒消毒。饲槽水槽用1:400氯制剂清洗消毒,每周2次。隔离舍、装卸台、磅秤及周转区周围环境,在每次畜群流动前后,用2%—3%的火碱或1:400氯制剂消毒1次。进场车辆用1:400氯制剂喷雾消毒。更衣室用1:800氯制剂每天消毒1次,下班后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奶畜场挤奶厅每天消毒1次。

(四)干预技术

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张贴宣传彩页画、发放宣传单、网络推送防治技术等形式,帮助牛羊养殖、肉品加工、交易、诊疗等相关从业人员掌握了解布病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提高从业人员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树牢树稳防控意识,及时纠正从业人员对防护用具不使用,工作结束后不消毒就进入生活区等不良习惯,将布病防控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全面提升布病防控成效。

三、适宜区域

全市十三个县区(含高新区)的规模牛羊养殖场及散养户。

四、注意事项

1.采集高质量检测样品。在早晨喂料前或停食后6小时进行采血,空腹采集的血清出现假阳性少;采集血液样本的真空管不加抗凝剂,以免影响对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血清最好为自然析出、新鲜、清亮透明、无溶血,防止细菌污染,避免反复冻融。

2.已免牛羊的监测。对于免疫动物,在免疫抗体消失后(一般指M5-90、M5-90Δ26疫苗注射免疫羊9个月后;A19、A9-ΔvirB12疫苗注射免疫牛12个月后;S2疫苗口服免疫羊6个月后),感染抗体检测或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定为阳性动物。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宝鸡市畜牧兽医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金台区群众路街道群众路57号

邮政编码:721000

联系人:胡新安

联系电话:3553941

电子邮箱:yb3553941@163.com

2.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七路118号

邮政编码:710005

联系人:赵光明

联系电话:13891850845

电子邮箱:ykzxzdk@126.com


4、矮砧苹果低效园“三改三减”改造技术


一、技术概述

宝鸡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了以矮化中间砧为主的矮砧苹果栽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2024年全市矮砧苹果面积56.7万亩、产量92.8万吨,苹果已经成为全市优势农业产业,在区域农民致富增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市矮砧苹果园树龄大多都在20年生以上,呈现出果园郁闭、园貌不齐、树形紊乱、腐烂病严重、树龄老化、品种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等树老、人老、品种老“三老”问题,这些低质低效的老果园面临改造提升的抉择。

(一)低质低效苹果园形成的原因:一是果园郁闭、树冠偏大、通透性不良、果实品质不高;二是主栽品种比较单一,全市红富士栽培面积接近总栽培面积的83%,上市期集中、销售压力大;三是生产者年龄偏高,大多从业人员60岁以上,大树冠作业难度逐年加大。四是果园地力下降,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大多在1%左右,与国外 (苹果生产发达国家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5%)差距较大;五是化肥、农药用量大,生产成本大、果品质量安全隐患加大。

(二)技术推广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市园艺站系统开展了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以及“双减”等方面的研究示范,经过近五年示范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1、筛选出了一批适合宝鸡苹果产业未来发展的苹果新品种,包括瑞雪、瑞香红、秦脆、维纳斯黄金等,优化了全市苹果品种布局。

2、打造了一批低效果园改造典型。有凤翔区绿宝果业挖老建新礼泉短富示范园、金圣果业礼泉短富示范园、合森瑞香红苹果示范园,千阳县张家原瑞香红示范园、德方园千亩瑞香红示范园,陇县盛源瑞雪示范园,扶风亚宁红甜瑞雪示范园,凤县庞家河秦脆示范园等50个规模化改造提升典型。实现了一年嫁接,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目标。

3、集成出了矮砧低效果园“三改三减”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提质增效情况。近三年实施10万亩次,实现总经济效益5000万元。果农作务能力和果园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果品品质、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优果率提高到80%以上,亩产量提高20%,苹果销售价格提高30%,推动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技术获奖情况。“矮砧苹果低效园改造提升技术集成示范”成果获得陕西省2023年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改品种。按照“好吃、好看 、好管、好卖、好藏”的“五好”原则筛选品种,主要有巴克艾、红思尼克、秦月、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秦脆等新优品种。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改品种。

1、主干低位嫁接技术。先把原老树在近地面处锯掉,不要锯到矮化砧木上,采用“皮下枝接”方法。接穗围绕原老树干径均匀排开。严格按照“切面光滑、接穗露白、涂肥、包扎严实、套袋、覆土”等技术要求进行。接穗的斜面要平整光滑,斜面长度3~5cm。接穗插入皮下时,切面露出0.5cm,以利产生愈合组织。接穗剪口涂抹乳胶,以防止接穗枝液流失。 再三供拼接,留一个生长旺盛的新梢培育主干,其他新梢及时腹接在该新梢上,形成支脚,稳定树冠。

2、挖老建新技术。对树龄、品种老化且树体衰弱、腐烂病严重、不适宜采用品种改接、树形改造的老旧低质低效果园,可挖除老树,重新建园。建园前,首先对果园土壤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消毒杀菌处理。亩施生物有机肥1500斤,中微量元素80斤,补充养分、培肥地力,然后全园进行深翻。植前对苗木根系进行修剪,并将苗木根系放置在300倍0.15%丁香菌酯和黄腐酸的溶液里浸泡8~10小时,进行消毒,刺激生根,以提高成活率。或采用抗重茬砧木G935,青砧等建新园。

(二)改树形。对于原来为纺锤树形,行距3.5~4m;株距1.2~1.5m的低效园,在树体健壮、生长较好,但树冠郁闭、遮阴严重的自由纺锤树形,可以仅仅对原纺锤树形进行改造,目标树形就是把原自由纺锤树形改造为高纺锤树形,实现树冠的小型化、简单化。

(三)改土壤。针对有机质不高、土壤板结、理化性质不佳等问题,通过增施优质有机肥、果园生草等改善土壤质量。追施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酸性物质等、调节PH值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活化土壤,提升土壤肥力。

(四)减化肥。针对施肥盲目、化肥用量大、肥料效率低,土壤板结等问题。研究树体需肥规律,试验目标产出需肥量,实现精准施肥。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果园生草等,实现节水节肥。

(五)减农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预测预报基础上,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应用矿物源、生物源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加大先进植保器械的推广使用,实现减农药。

(六)减劳力。推广“阳光树形、简化修剪、免袋栽培、化学疏花疏果、机械耕作”等省力化栽培技术,减少人工成本。

三、适宜区域

宝鸡苹果产区都适用该技术。

四、注意事项

该技术体系经过多年示范验证,技术成熟可靠。

五、技术依托单位

宝鸡市园艺技术工作站

联系地址:宝鸡市渭滨区西风路1号

邮政编码:721000

联系人:李广文

联系电话:座机09173516369,手机18509179305

电子邮箱528428780@qq.com。



5、设施蔬菜降本增效五大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宝鸡市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保障全市蔬菜周年供应、丰富人民菜篮子、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设施蔬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轻简化栽培降本增效技术成为必然趋势。从2019年开始,宝鸡市园艺技术工作站紧密围绕设施蔬菜降本增效这一核心,针对我市设施果菜类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棚型结构老化、适宜设施作业机械少、种植模式费工和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宝鸡鼎铎、宝鸡旗鹏、杭州临安佳遇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组织陈仓、岐山、扶风、渭滨等12个县区蔬菜技术推广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提出了设施蔬菜降本增效集约化育苗、高温闷棚、低温危害预防、农机农艺融合和高效栽培模式等五大关键核心技术。

(二)技术推广情况。从2020年起,联合全市12县区蔬菜技术推广单位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五年来累计实施74.9万亩,总产设施蔬菜411.9万吨,总新增蔬菜71.2万吨。

(三)提质增效情况。平均亩产从技术实施前的4760.9kg提高到5729.2kg,亩增产968.3kg,增产率20.3%,平均亩新增纯收益2251.3元,项目区菜农年人均种菜收入1.5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荣获2023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集约化育苗。针对传统农户一家一户育苗费时费工、秧苗质量参差不齐、成本高的问题,大力推广漂浮育苗和番茄“番茄双断根嫁接培育双头苗”嫁接育苗技术。

1、漂浮育苗。采用穴盘、漂浮等隔离育苗技术,育苗前应对育苗棚、漂浮池、穴盘、漂浮盘等育苗设施进行消毒。育苗棚和漂浮池可采用0.1%~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24小时后进行通风;穴盘和漂浮盘可用0.1%~0.5%高锰酸钾溶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1000倍液,浸泡4小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非包衣种子可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500mL对水2kg拌种,或种子量0.3%的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XF-1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浸种1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

2、番茄双断根嫁接培育双头苗。将接穗、砧木下胚轴均切断,接穗保留两个生长点。再将嫁接苗扦插生根。番茄双头育苗栽培不同于双蔓整枝,双头苗的2条主干长势均匀,且2条蔓果实成熟期基本一致,均可从第1穗果开始采收,而双蔓整枝番茄的第1~2穗果成熟期不一致,主蔓果实早于侧蔓成熟。

(二)高温闷棚。针对土壤连作障碍和各种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也日趋严重,大力推广高温闷棚技术。

1、一般温室大棚。于温室、大棚闲置的7~8月进行。蔬菜收获后,清理残株,带出田外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土壤表面每亩撒碎稻草700~1000kg、石灰氮(氰氨化钙)50~80kg,或根据土壤酸化程度每667㎡撒施生石灰50~60kg,深翻土壤30cm,使稻草、石灰氮或生石灰与土壤均匀混合,然后灌大水,并保持水层。上覆地膜,盖严棚膜,密闭大棚15~20天。

2、病虫严重温室大棚。

①干闷。清残后不耕翻,直接向地表喷洒5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等杀虫剂,同时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杀菌剂,边喷边覆盖地膜,同时密闭棚膜升温。

②湿闷。干闷后浇水,使土壤中的氧气被挤出,形成一个窒息环境,通过水的热传导,使更深层次的土层形成高温窒息环境。盖上地膜,密闭薄膜,再闷棚15天,即可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闷棚完成后,通风或晾晒1~2天后整地,即可进行蔬菜移栽。

③烟熏或喷粉。高温闷棚后,为彻底杀灭棚内有害生物,可用杀虫、杀菌烟剂熏蒸,如3.3%噻菌灵(特克多)烟剂500g/667㎡(杀虫),或45%百菌清烟剂、15%克菌灵烟剂300~400g/667㎡(杀菌)等。也可用中蔬弥粉闷棚套餐,即每667㎡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g+1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g向棚内空间喷粉。药粉喷出后,粉体能够在空气中飘浮很长时间,然后均匀地附着于棚内各个部位。

(三)低温危害预防。针对宝鸡冬季极易于出现连续的低温阴雪天气,喜温性蔬菜易发生寒害和冻害这一突出问题,大力推广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和增温补光设施。

1、多层覆盖保温。设施棚膜选择保温性能好的长寿无滴聚氯乙稀膜,也可用无滴保温耐老化膜、聚氯乙烯防尘无滴膜等功能性薄膜;棚膜外覆盖优质草帘或保温被,草帘要求厚而紧实,宽度一般1.2m,厚度5~6cm,长50m的温室需草帘75~80个,相邻两个草帘边缘要重叠30cm左右;草帘上覆盖用过的旧塑料薄膜作为防雨防寒膜;温室内搭建小拱棚,或覆盖无纺布,栽培畦覆盖地膜。

大棚多层覆盖,一种是在原一层覆盖的基础上,在原大棚内用竹竿再插上一层至两层拱棚,即就是棚内套棚,形成2层或3层拱棚,每层加盖薄膜,地面覆地膜。这种多层覆盖大棚可在冬季生产草莓、芹菜等较耐寒性蔬菜作物。另一种是其大棚骨架直接由生产厂家做成可上两层薄膜的骨架结构,两层膜间有约10-15cm的空气层,也可有效提高冬季棚内温度,用于叶菜等耐寒性蔬菜生产。

2、增加辅助增温补光设施。遇到连阴天和雨雪天,棚室内光照不足时,还可以安装补光灯。每盏灯有效照明半径为2米左右,悬挂高度为距地面1.5~2米,距作物生长点1米以上;西红柿、黄瓜等瓜果类作物每盏灯的间距为3米左右,叶类蔬菜间距为4米左右。需使用防水灯口,有条件的可安装定时器,能准确控制开关时间。在阴天全天补光,晴天放草苫后补光3~4小时,保证每天光照时间在10小时左右。

(四)农机农艺融合。针对目前我市大部分设施蔬菜大棚棚型老旧、自动化水平低和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大力推广宜机化智能化新型棚型和轻简化设备。

1、宜机化棚型。基于设施结构、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要求,宜机化日光温室一般长度60~100m、跨度10~12m、脊高5.5~6m、后墙高4~4.5m、温室骨架距离前底角0.5m处高度大于1.5m,山墙设置农机进出口,高度2m、宽度2~2.2m。单体钢骨架结构塑料大棚,一般长度60~80m、跨度8~12m、脊高3.8~4.5m、肩高1.5m,大棚首尾两端面中间设置2~2.2m宽的作业移门,农机由棚头进棚尾出,顶部设置天窗,便于通风、降温、除湿。

2、轻简化设备。在大力推广撒肥机、深耕机、起垄+铺滴灌带+覆膜多功能一体机、水肥一体化灌溉机、精量电动弥粉机、防虫网、杀虫灯、药剂熏蒸器等轻简化生产设备外,大力示范推广宝鸡自行研制的“2ZB-2B型智能蔬菜移栽机”。该设备操作简单,单人操作便可实现运行和投苗工作,轻轻摆动操作杆便可调整机器的运行模式(前进、后退、工作和运行),可移栽裸苗和钵苗。一次完成多品种蔬菜的自动开沟、人工投苗、机械覆土镇压工序等多道工序,每亩节约成本100元。适用于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作物的移栽,作业速度是人工移栽的5-7倍。

(五)高效栽培模式。针对传统日光温室多采用南北垄向栽培,普遍存在起垄、移栽等环节难以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大力推广大行距高密度宜机化栽培模式和复合种植模式。

1、大行距高密度宜机化栽培模式。改传统栽培方式为东西垄大行距高密度宜机化栽培,黄瓜大行距东西垄大垄双行栽培3334株/亩(180cm×24cm及200cm×22cm),黄瓜生长势、单瓜重等表现最佳,病害发生及严重程度降低;番茄东西垄大垄双行大行距栽培2668株/亩(200cm×27cm )处理,番茄平均茎粗最高,初坐果时间和上市时间均最早,转色最快,商品率最高,产量最高。

2、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宝鸡充沛的光热资源,大力推广设施绿叶菜周年栽培、日光温室黄瓜套种苦瓜栽培、设施茄子长季节栽培、大棚早春茬西瓜复种秋延后番茄栽培等4种成熟的蔬菜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高产业效益。

三、适宜区域

宝鸡市设施蔬菜种植的12个县区。

四、注意事项

该技术体系经过多年示范验证,技术成熟可靠。

五、技术依托单位

宝鸡市园艺技术工作站

联系地址:宝鸡市渭滨区西风路1号

邮政编码:721000

联系人:张志强



6、小麦玉米“吨半田”高产稳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把提高单产作为今后抓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周年轮作的重要产区,产量分别约占全国小麦、玉米总产的70%和30%,近10年来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3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目前黄淮海地区气温逐年上升、降雨增加,凤翔区是全省粮食主产县之一,粮食播种面积70万亩,有建设“吨半田”的有利因素,探索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田”高产稳产技术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作物增产潜力,是确保持续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二)推广应用情况:本技术适用于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区,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2021—2022年,全国农技中心在黄淮海区部分省份建立“吨半田”生产示范基地,集成组装单项和综合技术;2023年初,全国农技中心印发《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田”高产稳产技术集成示范方案》,联合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陕西等省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吨半田”高产稳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凤翔区从2023年开始在彪角镇李家堡村和小旗务村开展“吨半田”示范创建,示范带动效果突出。

(三)提质增效情况:小麦玉米“吨半田”高产稳产技术通过水肥精确定量、精量播种、机械作业等,有效节约水肥种药,简化人工操作,在宝鸡市凤翔区彪角镇李家堡村、小旗务村建立的“吨半田”示范区稳定实现小麦单产超过600公斤、玉米单产超过700公斤,示范区节水10%,节肥10%,人工成本降低20%,节本增效效果突出。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增产技术

1.周年水肥精确定量调控。在充分研究小麦玉米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和生理生化特点的基础上,依托水肥一体化设备,精确提供养分供给,调控群体结构,打造高产稳产基础。重点是按照“氮肥总量适度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原则合理配施肥料;小麦把握施足基肥、早补苗肥、春季因苗肥水、氮肥后移等要点肥水运筹,根据额定用量,将氮肥于冬前分蘖期、起身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籽粒灌浆期分别进行水肥作业,每次亩灌水20—25方;玉米把握播后“蒙头水”、苗期适当蹲苗、分次施肥等,秸秆还田地块以施氮肥为主,适当增施钾肥并补施适量微肥。氮(N)、磷(P2O5)和钾(K2O)用量每亩不低于20公斤、5公斤和8公斤,另外每亩增施硫酸锌2公斤。磷钾肥和微肥播种时管道一次性施入,氮肥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后10—15天按照比例随微喷或者滴灌施入。

2.“两晚”技术。推进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提高周年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量和品质提升。玉米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要求、天气条件等在玉米生理成熟时适当晚收。平塬灌区一般在10月初至10月20日,半冬性品种略早,弱春性品种略晚。

3.“一喷三防”和“一喷多促”。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优化群体结构,病虫防控,防干热风,增粒增重的多重效果,实现丰年单产提升和灾年防灾稳产。小麦“一喷三防”在扬花至灌浆期实施,根据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玉米“一喷多促”在中后期实施,一般选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促进生长并针对病虫发生情况配施杀虫剂、杀菌剂防控后期虫害以及茎腐病、穗粒腐病等。

(二)常规配套高产技术

1.小麦亩产650公斤高产稳产技术要点

(1)精细整地。前茬作物秸秆粉碎还田,3年深耕或深松1次,及时机械整平,根据土壤肥力基础,测土配方科学施用底肥。播前旋耕整地,耙实整平,机械镇压,对地下害虫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整地前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制成毒土撒施。

(2)精选良种。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推广面积大且适宜本地生产条件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等符合国家标准。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因地制宜,科学选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3)精量播种。采用宽幅精播或精播半精播,适期、适墒、适量、适深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一般高产攻关田块亩基本苗15万—18万,播种深度3—5厘米,选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械,随播随压。对于秸秆还田或土壤暄松的地块,在播种后镇压1—2遍。

(4)精确田管。实施周年水肥精确定量调控,依托微喷、滴灌等水肥一体化设备,定期定量精确开展养分供应。因苗因地因墒开展镇压,冬前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作业时间宜选择10时至17时进行;早春麦田表层0—5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于晴天午后机械镇压。

(5)防灾减灾。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预警,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和绿色防控。冬前重点加强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控,坚持杂草“春草秋治”;返青至起身期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适时化学除草、进行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中后期开展“一喷三防”。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因灾因苗减灾应急。

2. 玉米亩产850公斤高产稳产技术要点

(1)优选良种,种子处理。科学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熟期适宜、耐密抗倒、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品种。选购经过分级和专用种衣剂包衣的高质量单粒精播种子,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可进行二次包衣,播前开展晾晒等种子活力提升处理。

(2)抢早播种,贴茬直播。压茬推进冬小麦收获和夏玉米播种工作,小麦收获时秸秆粉碎均匀还田,有条件的秸秆打捆离田,及早适墒贴茬直播夏玉米,选用多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的玉米单粒精播机械,注意种、肥隔离,避免烧种烧苗。

(3)合理密植,优化群体。根据耐密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确定种植密度,一般选择60厘米等行距种植,地力水平高、光照充足、灌溉条件好的地块可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播深3—5厘米,每亩保苗5000株以上,确保实收穗数4800穗以上。

(4)科学肥水,一喷多促。按照周年水肥精确定量调控技术供应水肥,中后期做好一喷多促,确保群体均匀、整齐、健康,打好高产基础。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在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喷施化控试剂,缩节壮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5)监测预警,防灾减损。加强病虫害特别是草地贪夜蛾、玉米螟、褐斑病、茎基腐病和南方锈病等预测预报,大力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绿色防控,遏制病虫暴发危害。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开展无人机“飞防”,适当增加沉降剂,确保“飞防”质量。做好田间杂草防控,注意区分苗前和苗后用除草剂,控制好除草剂兑水浓度和喷施时间。加强气象风险监测预警,重点防范伏旱、洪涝、高温热害和台风等灾害,采取对应防灾措施。

(6)适时晚收,高产提质。玉米生理成熟时根据田间和天气情况机收果穗或直收籽粒,在不耽误小麦播种的前提下适时晚收。籽粒含水率小于28%时,可视情况选择籽粒直收,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霉变,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用于关中灌区。

四、注意事项

1.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田”指两季作物每亩单产总和达到1500公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小麦和玉米单产目标。本技术按照“小麦650公斤+玉米850公斤”产量指标完成“吨半田”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施主体也可制定“小麦700公斤+玉米800公斤”“小麦750公斤+玉米750公斤”等产量指标。

2.要立足我区光温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形势,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晚播以及晚播时间,确保播种适期、适墒、适量,切不可盲目晚播。

五 、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宝鸡市凤翔区农业技术推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凤翔区秦凤路3号

邮政编码:721400

联 系 人:寸红刚

联系电话:0917-7282085

电子邮箱:Fx7282085@163.com


7、鲜食甘薯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陕西省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甘薯生产区,甘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鲜食型甘薯在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有明显的生产竞争优势,由于品质佳、产量高、效益好、市场需求大,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攀升,成为陕西农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作物之一。但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甘薯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甘薯生产费工费时、生产效率低,成为限制甘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技术集成品种、滴灌、机械等新成果新技术,解决了品种、农艺、农机三者的深度融合难题,减少了甘薯生产环节,节省用工,提高工效,实现了鲜食型甘薯“一增一减”(即减少用工、增加单位面积收入)高效率生产,为陕西产区鲜食甘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品种、机械、农艺栽培技术支撑。

(二)推广应用情况:该项技术已在陕西省关中、陕北甘薯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近3年在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西安市、榆林市、延安市等甘薯主产区建立多个示范基地、高产示范田,获得良好效果。示范田经省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企业代表等现场测产,平均鲜薯亩产在4500公斤以上。创建的高产田在全国甘薯高产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甘薯生产技术相比,本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甘薯的生产效率,降低甘薯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起垄覆膜栽插环节比传统方式每亩节省资金150元,地上茎蔓清理比传统方式每亩节省资金100元,收获环节比传统方式每亩节省资金250元;合计每亩节省成本500元,同时节约用水1/3以上;应用本技术后较传统生产方式每亩增产鲜薯400千克以上,按2024年甘薯市场售价1.6元/千克计算,亩节本增产纯收益11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一)选择宜机收品种:宜机收品种要求:蔓长≤2.5米,茎粗≤0.7厘米,薯块长度≤30厘米,结薯范围≤25厘米。如秦薯5 号、秦薯8号、秦薯12、秦薯13 等鲜食品种。

(二)选购健康壮苗:标准健康壮苗参数因品种而定,品种不同参数也不同。秦薯5号标准健康壮苗:薯苗剪口高度≥50毫米,薯苗纯度≥98%,茎粗≥2.5毫米,百株薯苗重≥750克;单株薯苗长度22-30厘米,单株薯苗节位数 4-6 个;叶片大而浓绿,薯苗顶三叶齐平;茎叶无病虫害。

(三)深耕整地:冬季地表封冻前深翻土壤,耕深35厘米以上。早春合墒旋地,深度20厘米以上。旋地质量要求:土层疏松,地面平整,土块细碎。

(四)机械起垄

1.起垄时间

一般在栽植前15天起垄。采用多功能起垄覆膜机结合起垄一次完成施药、施肥、铺设滴灌带、覆膜等生产工序,减少用工,提高生产工效。

2.起垄标准

垄距90-100厘米,垄高30-35厘米,垄截面为正梯形,垄顶宽不小于20厘米。

3.地膜选择

一般选择厚度 0.01毫米以上白色地膜,宽度90-100厘米。

4.滴灌系统

栽植前组装滴灌系统并放水调试。输水带标配:PE 材质,带宽 6.6厘米。滴灌带标配:侧翼迷宫式或贴片式,管径16-20毫米,壁厚0.3-0.6毫米。侧翼迷宫式滴灌带铺设长度小于 60米,工作压力0.05-0.15兆帕,流量1-2升/小时;内镶贴片式滴灌带铺设长度小于80米,工作压力0.05-0.25兆帕,流量 1-2升/小时。过滤器标配:叠片式或筛网式。

(五)科学施肥

每亩施硫酸钾50千克、磷酸二铵复合肥20千克、生物有机肥120千克。磷酸二铵和50%的硫酸钾起垄时作基肥施入土壤,50%的硫酸钾后移至薯苗栽植50天时配合灌水追施。

(六)田间栽植

1.栽植时间

春栽地膜甘薯最适栽植期为 4 月15-30 日。

2.栽植方法

膜上打孔定位栽植,栽植薯苗茎秆与垄顶水平面俯角为30-35度,薯苗入土节位 2-3个,栽植后膜口及时用土封压。

3.栽植密度

春栽地膜甘薯栽植密度为3000-3500 株/亩(以秦薯5号为例)。

4.薯苗处理

栽植前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5倍稀释液浸泡种苗基部10厘米处10分钟,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用10%吡虫啉微胶囊悬浮剂5倍稀释液浸泡种苗基部10厘米处10分钟,防治地下害虫。

(七)病虫、杂草防治

用30%的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1.0-1.5千克/亩,防治茎线虫和地下害虫;或用20%的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1.0-1.5千克/亩,防治地下害虫。一般50%防虫药剂结合起垄时施入土壤,50%的防虫药剂结合第3次灌水时施入垄内。

选用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异丙草胺化除杂草,50%异丙草胺乳油14-20毫升/亩或90%异丙草胺乳油9-10毫升/亩,兑水45-60千克。栽植后1-3天(薯苗缓苗期)为最佳化除时期,田间喷施药剂要尽量避开高温天气。

(八)田间管理

1.田间灌水

薯苗栽植前1-2天第1次灌水,滴灌2-3小时;薯苗栽植后立即进行第2次灌水,滴灌6-8小时;薯苗生长至40-50天时进行第3次灌水,滴灌6-8小时;伏天及时灌水保证垄内不缺墒。

2.化学控旺

选用磷酸二氢钾、亚磷酸钾,每亩各200毫克,混合兑水 15千克喷施。茎蔓封垄期,70%以上大田植株主蔓长至40-50厘米时为第1次化控期。一般化控2-3次,每次间隔期为7-10天。化控后4小时内若遭遇1小时以上中强度降雨或5小时以上连续小雨时,天气晴朗后需要重喷药剂。

(九)安全收获

1.切蔓

一般在收获前10天用机械粉碎地上茎蔓。茎蔓粉碎后及时清除地膜、滴灌带、残留茎蔓。切蔓作业质量要求:茎蔓高度≤20厘米,茎叶粉碎率≥90%,粉碎茎段≤10厘米。

2.适时收获

陕西关中地区收获适期为10月10-30日。一般选择晴天机械收获地下薯块,收获的薯块在地面晾晒3小时左右,再进行分装转运贮藏。挖掘机作业质量要求:伤薯率≤2%,破皮率≤3%。

三、适宜区域

陕西关中、陕北及类似生态区。

四、注意事项

选购健康壮苗,注意病虫害防治,田间发现病毒病植株及时拔除。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陕西省岐山县朝阳路56号

邮政编码:722499

联 系 人:王钊

联系电话:0917-8226012  13709272798

电子邮箱:wz7005@126.com


8、夏大豆扩行缩株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大豆是陕西省重要的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60万亩左右,其中夏大豆大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60%。近年来,随着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大豆生产及大豆产业链发展已连续5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说明国家对大豆生产及大豆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当前,陕西省夏大豆生产最突出的问题是播种机械、田间管理和收获机械的不配套,导致夏大豆生产效率低下,种植成本高,种植户生产积极性不高。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夏大豆生产能力,降低夏大豆生产成本,科技人员通过试验研究、田间验证、示范推广、种植户反馈,集成机械化播种、无人机管理、机械化收获、后期催熟为核心的夏大豆扩行缩株机械化生产技术。

该技术综合考虑大豆专用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匮乏的问题,通过利用现有玉米播种机械实现大豆播种,利用现有的小麦收获机械实现大豆收获。同时,利用植保无人飞机完成生育期杂草、病虫害防治和后期催熟的机械化作业。该技术通过利用现有的其它作物的种、收机械,实现大豆生产和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资源的充分利用;利用扩行缩株保障大豆田间种植密度并促进大豆行间通风透光,提高大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高效协同,提升大豆单产,对种植户种植积极性和农机社会服务机构的农机使用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自2021年开始,该技术在宝鸡地区示范推广,并逐步在咸阳、渭南、汉中以及大豆春播区示范应用,获得良好的示范效果。2022年,该技术在岐山县刘家塬村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大豆亩产284.86kg,实现当年陕西省夏播大豆高产记录。2023年,该技术在岐山县刘家塬村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大豆亩产301.8kg。2024年,该技术在岐山县凤鸣镇孝陵村实现大豆百亩实收亩产294.2kg。近三年,该技术在陇县、陈仓、岐山、扶风、金台、凤翔、渭南、商洛、安康、汉中等市县区逐步推广示范并从关中西部地区向关中东部、陕南和部分陕北地区发展,应用前景广阔。

(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夏大豆种植技术相比(行距30 cm~40 cm,密度1万株/亩左右),夏大豆单产可提高40 kg以上,亩减少劳动力投入10个左右,亩节本增效可达760元。

二、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逆性强的品种。

(二)播前准备

大豆对前茬的要求相当严格,重茬、迎茬会造成大豆减产或绝收,夏大豆最好的前茬是麦茬。前茬作物收获宜采用带有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进行,割茬高度不大于15 cm,秸秆粉碎合格率不小于95 %,抛洒不均匀率不大于20 %。

(三)种子包衣

大豆种子包衣防病技术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精准施药技术。它使农药附着在大豆种子上,可有效抑制和防治种子内部及外部病菌,保护种子及幼苗免受土壤中害虫及病菌的侵害。

夏大豆播种前一般选用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或25%噻虫嗪·精甲·咯菌腈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播种前1~3周完成包衣,药种比1.5~2 ml:1 kg,先将包衣剂按1:60的比例稀释,然后用机械对种子进行包衣,直至将种子颜色拌匀为止。种子药剂包衣后,需彻底阴干方可播种。

(四)机械化播种

1、播种期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播种,一般不晚于6月20日。

2、播种

根据地力、水肥、光热资源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行距50 cm~60 cm(传统行距30 cm~40 cm),等行距播种,播种深度3 cm~5 cm,种肥间距8 cm~10 cm,留苗密度1.25~2万株/亩(传统密度1万株/亩左右)。

3、施肥

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结合播种施缓释复合肥(N:P2O5:KO2=15:15:15,或N:P2O5:KO2=18:18:18)20~25 kg/亩。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

4、作业

采用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灭茬、开沟、施肥、播种和覆土作业。播种时,要求下籽均匀,播深一致,籽入湿土,无漏无重,覆土均匀严密,均匀无断条、做到不重播、不深播和不漏播,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

(五)田间管理

1、化学除草

杂草3~5叶期,大豆2~4片复叶期,宜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40 g/亩+10%精喹禾灵乳油40 ml/亩,兑水30 kg~40 kg/亩进行防除。

2、一喷多防

于大豆初花期进行防病(病毒病、荚枯病、灰斑病等)、防虫(卷叶螟、豆荚螟、食心虫、点蜂缘蝽、斜纹叶蛾等)和强健植株。宜选用32.5%苯甲·嘧菌酯(30 ml/亩)+40%毒死蜱(80 ml/亩)+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 ml/亩)+99%磷酸二氢钾(100 g/亩),兑水40 kg进行喷雾。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同类药剂可替换使用。

3、植保无人飞机作业

植保无人飞机飞行高度距离大豆顶端不大于2 m,飞行速度不大于3 m/s,液体流速不小于1.3 L/min。喷雾均匀,不重喷、不漏喷、低漂移,雾滴直径250μm~400μm。喷洒作业中应注意风速、风向,大风天应停止作业。

4、灌溉

在夏大豆生育期间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

(六)机械化收获

1、收获期

当大豆叶片基本脱落,籽粒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低于20%时,选择干燥、无露滴的晴天进行机械收获。

2、催熟

如部分品种贪青晚熟,用40%乙烯利水剂100~200 g/亩兑水30~40 kg/亩于收获前10~15天进行催熟。

3、作业

选用履带自走式大豆联合收割机或经过调试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为保证大豆品质和收获质量,要求割茬要低,不留底荚,不丢枝,田间损失率不大于1%,破碎率不大于5%,脱粒损失率不大于1%。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陕西省夏大豆种植区以及部分春大豆种植区。

四、注意事项

(一)播种

播种前应根据农艺要求,调整好播种机,进行试播,检查作业质量。播种时要匀速行驶,播后镇压土壤,保证表面无硬盖和龟裂纹。

(二)化学除草

除草剂使用过程中避免时间过晚、用量过大和重复喷施,以免产生药害。同时,应注意与非豆科作物的安全距离,避免产生药害。

(三)机械收获

作业之前进行试收割,如出现大豆籽粒破损、分离不清等问题应及时停机调整。收割机行进方向应与大豆的种植行向一致,可以有效减轻收割阻力,降低机收损失。行进速度应以尽量减少损失率为依据,一般以2档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以无极变速控制割台喂入量。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宝鸡市岐山县朝阳路56号

邮政编码:722499

联 系 人:屈  洋

联系电话:15129852855

电子邮箱:man2019@163.com

2.陇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陇县陇马路21号

邮政编码:721200

联 系 人:余陇辉

联系电话:15291743856

电子邮箱:LXNJZX@163.com

3.凤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凤翔区秦凤路3号

邮政编码:721000

联 系 人:寸红刚

联系电话:13772703302

电子邮箱:fx7282085@163.com


9、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1、研发推广背景

根肿病是由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植物根部,形成肿瘤的真菌性病害,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土传病害。病菌休眠孢子抗逆性极强,在酸性土壤中可以存活12年以上。发病初期植株生长缓慢、矮小,下部叶片常在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基部叶片变黄、枯萎,有时整株枯死;病株根部出现肿瘤是此病最明显的特征,感病愈早,症状愈重。该病目前在我国南方和东北地区十字花科作物产区发生严重,发病田块平均产量损失达30%-40%,严重田块直接产量损失达60%-70%,甚至毁苗绝产。太白县自2009年发现根肿病后,病害迅速蔓延,曾经成为制约蔬菜产业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近年来,推广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根肿病发生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2、技术要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太白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在生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菌壮苗、补钙调酸、增施有机肥和药剂防治试验、示范,总结集成的“轮、种、育、土、肥、管、防”等7个环节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综合防治技术。在太白高山蔬菜产区示范推广,防效可达87%以上,防治成本可降低52%。可有效控制根肿病的危害和蔓延,达到减药省工、增效控害、绿色环保的目标。

(二)推广应用情况

该技术在累计推广应用127.53万亩,平均亩产蔬菜3932.7kg,比对照亩增产 1917.4kg,增产率 95.1%。总增产蔬菜 220.1万吨, 亩新增纯收益 1771.3 元,总经济效益 141598.2 万元,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 7.92,经济效益显著;在秦巴地区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疫区示范推广,防治效果达78%以上,降低防治成本52%,有限控制了根肿病的危害和蔓延,达到了减药省工、增效控害、绿色环保的目标。

(三)提质增效情况

1、防病:采用轮作倒茬和选用抗病品种技术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

2、避病:无菌育苗可以推迟病害发生45天左右时间,待植株表现出根肿病症状前,可以采收上市,达到避病的目的。

3、治病:育苗时采用漂浮育苗技术,同时在基质或营养液中加入枯草芽孢杆菌;移栽前,结合整地,用24%石灰氮150kg/亩,或钙镁磷肥30kg/亩,用50%氟啶胺悬浮剂250-300ml/亩,对带菌土壤进行喷淋处理;移栽后采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或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XF-1’可湿性粉剂500-65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连续进行2—3次,可大幅度降低大田病害发生。

4、增效:经试验和调查,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大白菜、娃娃菜、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和萝卜等平均每亩减损分别为3003.9kg、2950.9kg、2057.8kg、536.9kg、751.4kg和3524.7kg。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2021年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入选2021年度全国高山高原蔬菜优质生态栽培技术协作组高山高原蔬菜十大主推技术,2021年被太白县政府确定为农业重点主推技术。

二、技术要点

十字花作物根肿病是专属性土传病害,病菌以病残体、休眠孢子在土壤、有机肥和粘附在种子表面的带菌泥土传播,病菌休眠孢子的抗逆性很强,在酸性土壤中可存活12年以上。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太白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田间调查,总结集成了“轮、种、育、土地、肥、管、防”等7个关键环节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一)“轮”:轮作倒茬

根肿病发病严重的田块,实行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进行轮作倒茬。根据实际可与洋葱、生菜、莴笋、芹菜、蒜苗、辣椒、西葫芦、菜豆、鲜食玉米等蔬菜作物,粮食、非十字花科的经济作物轮作。

(二)“种”:选用抗病品种

根肿病病菌种群组成鉴定结果表明,太白县蔬菜根肿病的种群组成为4号和7号生理小种,其它生产区应进行相应的生理小种鉴定,并选择抗(或耐)相应生理小种的十字花科作物品种。

(三)“育”:培育无菌壮苗

采用无病菌基质、营养液,在无病菌环境下进行漂浮育苗、穴盘育苗,育苗环节彻底摆脱土壤这个可传病介质,从根本上杜绝苗期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照片说明:漂浮育苗是无菌育苗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培育无菌壮苗,切断了病菌传播途径,而且也能推迟带菌大田病害发生时间,从而达到“避病”目标。

(四)“土”:补钙调酸,提高土壤pH值,创造抑制根肿病菌生长和病菌休眠孢子存活的土壤环境

用24%石灰氮150kg/亩,或钙镁磷肥30kg/亩,进行土壤表面撒施,然后对土壤进行旋耕,旋耕深度为15-20cm。

(五)“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增施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根据作物需肥特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六)“管”:加强田间管理,减少重复感染

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搞好田间排水工作,增加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湿度;移栽时选择晴天进行,淘汰病苗、弱苗、机械损伤苗和老化苗;灌溉时用不带病菌的净水。生长期间要做到勤中耕,勤除草,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病穴及时撒施生石灰,病株带出田间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留于田间或扔到路边和河渠里,减少病菌的重复侵染,防止病菌的扩大蔓延。如果遇到下雨天气,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的时候,注意排水防涝。作物采收后,将病残体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七)“防”:带菌田块的土壤药剂处理

播种(移栽)前5-7天,结合整地,用50%氟啶胺悬浮剂250-300ml/亩对土壤表面进行喷淋,随喷淋随用旋耕机将喷淋过的土壤上下混匀(深度15-20cm),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接触;定植后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或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XF-1’可湿性粉剂500-650倍液进行灌根2-3次。

三、适宜区域

海拔800—1800m的十字花科作物生产区。

四、注意事项

(一)病菌生理小种差异:不同生产区病菌生理小种可能不同。在选用品种时,根据鉴定结果,选择抗(耐)相应生理小种的品种。

(二)无菌育苗的消毒:育苗前,对苗床、穴盘、基质、种子、营养液和育苗工具等严格消毒处理,防止粘附的土壤携带根肿病菌。

(三)土壤处理:①50%氟啶胺悬浮剂有拟制植物根系发育的副作用,可用于育苗、移栽(播种)前土壤处理,一般不用于生长期灌根处理。②用药量:土壤处理时,每亩用50%氟啶胺悬浮剂250-300ml。③用药方法:一要保证药剂充分与土壤混合均匀,土粒越细,混合越均匀防治效果越好;二要掌握好土壤的湿度,土壤湿度以70%为宜,即“用手攥住成团、手松开就散”。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单位名称:太白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太白县世纪大道20号

邮政编码:721600

联 系 人:赵志国

联系电话:13891782561

电子邮箱:ztnjzh@163.com

2.单位名称:西农大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

联系地址:太白县咀头镇方才关村

邮政编码:721600

联 系 人:惠麦侠

联系电话:17391662163

电子邮箱:maixiahui@163.com

3.单位名称:太白高山蔬菜研究院

联系地址:太白县世纪大道20号

邮政编码:721600

联 系 人:宫健鸿

联系电话:13892448899

电子邮箱:QL4956799@163.com


10、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眉县位于秦岭北麓,是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人工栽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35.4万亩,总人口33万,户均栽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随着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我县猕猴桃产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为了加快我县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针对当前猕猴桃产业发展形势与趋势,结合我县生产实际,在全域推广“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十大关键技术”基础上,实施眉县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技术,以提升果品品质为重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不断提升眉县猕猴桃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二)推广应用情况:从2020年开始,眉县全面推广四改五提升技术,在全县在8个镇街抓建了“四改五提升”猕猴桃示范园8个、省级高质高效猕猴桃示范园8个,市级“四新”猕猴桃示范园13个,累计总面积2.6万亩。2020年到2023年逐步压缩秦美、海沃德等品种,改造老旧低效果园,更新翠香、瑞玉等新优品种4.1万亩,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实施土壤改良20余万亩,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0.2个百分点;全面推广大棚架,示范推广高架牵引技术1200亩,建设避雨设施、大棚300余亩,新优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猕猴桃地理标志认证16.36万亩、绿色认证2.7万亩、有机认证8657亩、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2100亩,“两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60%以上,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四)获奖情况:2022年优质猕猴桃生产精细化干预气象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2022年秦岭北麓徐香猕猴桃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获得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2022年猕猴桃冻害研究与防御技术推广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2023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猕猴桃花粉加工器》发明专利证书一项。猕猴桃“两病一虫”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获得2024年农业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三)提质增效情况:通过新品种推广、配套十大标准化等技术措施,猕猴桃“四改五提升”示范园果实品质明显提升,平均优果率达到了90%以上,收入较一般果园提升10%以上。全县猕猴桃产量由2020年50.38万吨提升到2023年53.5万吨,一产效益也从2020年31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35.18亿元,眉县猕猴桃品牌影响力逐年上升,品牌价值达161.37亿元,入选中欧互认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全县猕猴桃冷库3500余座,贮藏能力实现30余万吨,占猕猴桃年产量58%。全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猕猴桃产业十强镇6个、十佳园区4个。

二、技术要点

(一)改土壤。即改良土壤性能。通过增施有机肥、猕猴桃枝条粉碎堆沤还田、果园生草、果园覆盖、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

1、深翻改土。

幼树结合秋施基肥进行深翻改土,一般由内到外,每年顺树行逐步向外扩展,每次深翻或扩穴要做到与上一次相接,宽度40cm~50cm,深度40cm~60cm,不伤害直径在0.4cm以上根系为宜,一般3年~4年完成全园改土任务。

2、间作或套种。

间作或套种矮秆无共性病虫害的绿肥或经济作物,如蔬菜、粮食、花卉等,避免土壤裸露。

3、增施有机肥。

可以使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和充分腐熟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碳、饼肥、家畜粪便等。也可以使用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允许绿色食品生产使用的各种肥料,包括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化肥、矿质肥料、叶面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

4、科学施肥

幼龄果园。猕猴桃苗木定植后前三年,增加施肥次数,减少每次施肥量。结合深翻改土施入。成龄园采用撒施,将肥料均匀撒于树冠下,浅翻10cm~15cm。

第一年  每株施有机肥10kg,氮磷钾复合肥(N15%,P2O5 15%,K2O15%)约30g~50g。

第二年  每株施有机肥20kg,氮磷钾复合肥(N15%,P2O5 15%,K2O15%)约40g~60g。

第三年  每株施有机肥30kg,氮磷钾复合肥(N15%,P2O5 15%,K2O15%)约50g~100g。

成龄果园。基肥: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施入,亩施腐熟有机肥(厩肥、堆肥、绿肥、沤肥、沼肥、饼肥、秸秆、枝条等)3000kg~5000kg,过磷酸钙50kg。将肥料均匀撒于全园地面,浅翻或旋耕10cm~15cm深。

追肥:萌芽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促果肥(或壮果肥),以氮、磷、钾配合施用,优果肥,一般在8月中下旬追施。

(二)改品种。改品种即调优品种结构。稳定徐香面积,逐步压缩海沃德、秦美等老品种种植面积,通过老果园改造、高接换头等方式,发展翠香、农大金猕等中早熟、新优品种。形成早中晚、红黄绿合理搭配的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高接换优。以春季的2月下旬~4月上中旬或者在夏季的6月~7月进行。可选用劈接、舌接、皮下接等。嫁接工具及品种接穗必须消毒。幼龄树高接换头,选择在距架面下主干20cm~30cm处嫁接。在主干高接1-2个头;成龄树选择在靠近主干部位的主枝短截,高接3-7个头。

(三)改树形。即改良树形架型结构。改传统树形为高光照树形,规范架型,全面推广“大棚架”,推广应用耐腐性材料架材,试验高架牵引架型。充分利用架面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简化修剪方式,最终实现易管理、采光好、产量稳、品质高的树形架型结构。

改架型。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把原来的“T”形架改为大棚架或牵引架。

大棚架改造。大棚架株间可采用水泥、钢材、木质结构的横杆,横杆行间和株行间采用钢绞线架设,大棚架架面每隔50-60厘米顺行架设一道镀锌钢丝,与横梁交叉,形成网格状。传统“T”型架改造将横杆重新替换或者将原来分开的横杆用其他横杆材料连接,然后按照每隔50-60厘米顺行增加钢丝数量,使其形成网格架面。大棚架更适宜猕猴桃果园现代化发展需求,光照均匀、结构稳固、优质高产,适宜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牵引架改造。猕猴桃高架牵引是为了充分发挥植物顶端优势和猕猴桃枝蔓攀援生长的习性,通过在架面架设牵引线的方式使枝条快速生长。高架牵引系统中当年结果母枝均匀绑缚在架面主用进行果实生长,当年生内侧新枝通过牵引培养成为来年的结果母枝,冬季将已当年结果母枝疏除,将牵引的营养枝下放作为来年的结果母枝,可大量减少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的工作量,实现“傻瓜式”修剪。

改树形。配合大棚架改造,把原来的伞状树形改为单主干双主蔓树形。

主蔓培养。在中心铁丝附近选角度合适、健壮的枝条,且着生的一年生枝条分布均匀,把选好的主蔓绑在中心铁丝上,沿中心铁丝对向选留两个主蔓,主蔓顶端的一年生枝条在饱满芽处短截,每个主蔓的长度根据株距和枝条长势而定,一般长度1米至1.5米。

双主蔓分枝部位的枝条处理。对于竞争力强、影响主蔓长势的强旺枝疏除,长势较弱的将其作为主蔓的分枝对待,控制长势,疏除分枝上着生的强旺枝。

结果枝与营养枝之比美味猕猴桃5:1;中华猕猴桃4:1;结果枝和营养枝应当稳定交替更新。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叶面积指数2.8~3.2,叶幕层厚1m,树冠内膛透光率30%,树冠下光斑占全树投影面积15%~20%。

(四)改模式。即改善经营模式。通过推广果园托管、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等方式,从传统的单户分散经营模式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发展生态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1、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力度。扶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果园托管模式、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公司+合作社+果农”模式、“电商企业+果农”模式等新兴产业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进程。

2、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大力引进新型智能农机。围绕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关键环节,广泛引进推广果园割草机、喷药机、开沟机、枝条粉碎机、施肥机、智能授粉机、智能采果机等先进果园机械,逐步提高果园机械化水平。联合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积极开展猕猴桃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创建研究,示范推广猕猴桃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装备模式、经营模式。

3、推进猕猴桃产业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企业、合作社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智慧果园基地,利用高清监控、土壤检测、气象监测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土壤墒情、水肥管理、病虫害灾情、气象灾害、果品质量追溯、猕猴桃市场价格等动态监控,搭建综合智慧服务平台,用大数据助力生产决策管控和精准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走出“数字+”发展新路子。

(五)提升基础。加强果园道路、灌溉施肥系统建设,架设防风障、防霜机等设备,提升防灾抗灾能力;引进推广应用先进果园机械,改善果园生产条件、生产设施和环境质量,逐步提升果园基础条件。

(六)提升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及集成推广,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果业数字化、果园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眉县猕猴桃生产技术水平。

(七)提升品质。全域推广应用《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十大关键技术》,加强果园投入品监管等措施,扩大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的覆盖面和综合应用率,全面提升我县猕猴桃品质和安全水平。

(八)提升品牌。以“眉县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为抓手,全面普及眉县猕猴桃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及产品安全认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广和监管工作,扶持企业品牌做强做优。不断提升“眉县猕猴桃”市场影响力、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将眉县猕猴桃打造成“眉县招牌、陕西名片、国家品牌”。

(九)提升效益。通过做优做精做实做细眉县猕猴桃产业全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管理相关工作,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推广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节本增效,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眉县猕猴桃产业综合效益。

三、适宜区域

眉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北跨渭河,属秦岭北麓半丘陵地带,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特征。南有中国气候南北分界岭秦岭主峰太白山,北有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穿境而过,境内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四、注意事项

四改五提升工作推进是示范园建设、生产管理、终端销售、技术保障等多种措施综合落实的一项任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最终效果。在技术管理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生产上问题较多,改品种方面,以新品种瑞玉为例,常常在四月份树体萌芽期出现新梢生长缓慢,树势不旺等现象,若用栽培徐香的方式管理瑞玉,会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在改土过程中,部分企业过度使用有机肥、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导致土壤营养结构失衡,不利于猕猴桃树体生长;改树形方面,部分果农一味追求一杆两蔓树形,大幅削减生长旺盛的结果枝,本末倒置,难以提升产量和品质。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单位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联系地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

邮政编码:712100

联系人:刘占德

联系电话:13772095678

2.单位名称:宝鸡市园艺技术工作站

联系地址:宝鸡市西凤路1号

邮政编码:721099

联系人:张志强   联系电话:13619173825


11、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千阳县奶山羊产业历史悠久。一是产业基础良好。千阳县种羊场是全国唯一的莎能奶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场。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有世界500强正大集团,陕西名企飞天乳业等羊乳企业4户,奶山羊存栏达到28万只,羊奶年产量9.6万吨。二是种质优势突出。县种羊场(陕西省莎能奶山羊良种繁育中心)目前存栏优质良种奶山羊3230只,成为首批国家级奶山羊核心育种场之一。被全国28个省和地区引种推广,荣获“世界名优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场”称号,“奶羊在全国,种羊在千阳”被业内广泛认可。

通过奶山羊人工授精繁育技术推广,一是提升优秀种羊参配范围。可有效筛选优秀种公羊基因,提升优秀种羊利用率和参配范围,通过实施人工授精,可降低群众购买和饲养种公羊成本。二是加速羊只品质改良。通过整县实施奶山羊人工授精繁育和良种普查鉴定登记,全县奶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加速推进全国奶山羊产业良种化水平。三是防止疾病传播。实施奶山羊人工授精,公母羊不直接接触,可有效避免某些传染病,特别是生殖系统疾病的传播。四是提升产业效益。经普查鉴定登记,通过人工授精技术繁育的奶山羊,后裔生产性能表现优秀,产羔率和产奶量不同幅度的增加了。

(二)推广应用情况

1.紧盯关键环节,制定技术标准,加速成果转化。

一是紧盯关键环节。抓住“精液采集、检测、稀释、保存、运输和输精”关键环节,集成推广“种公羊选种选配、人工采精、常温配送、可视精准输精、B超妊娠检查” 5项核心技术,实现了奶山羊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达到70%以上,总受胎率达到95%以上。二是制定技术标准。制定了《奶山羊冻精和鲜精标准》等8个技术标准,其中《奶山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操作规程》列为市级地方标准,“羊人工授精保定栏”获批国家专利,提升了奶山羊繁育技术标准化水平。

2.设立服务站点,健全良繁体系,加快推广普及。

经过持续发展,千阳县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应用推广领跑全国。一是订单配送提升良繁水平。现有县种羊场、正大羊场2个供精站,在镇村设立35个人工授精站点,采取“集中采集、统一配送、分户输精”模式,为养殖场户实施计划配种和精准选育,形成集中供精、鲜精配送、人工授精、妊娠鉴定的良种扩繁体系。二是建成良种推广线上交易平台和陕西千阳莎能奶山羊发展有限公司线下交易实体,形成线上线下互通、同步交易的良种推广、销售、服务的立体网络,形成品牌建设+销售平台+基地考察+质量保障与服务的良种推广体系。

(三)提质增效情况:一是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推广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可实现种公羊饲养成本降低75%,羔羊收入增加20%,羊只年均单产由2018年的450公斤提升到目前的770公斤,优秀个体达到1150公斤,仅产奶收入每只产奶羊年均可增加收入2000元,母羊产羔率也由实施以前的170%提升到目前185%。二是社会效益显著。人工授精技术大大提高了优秀种公羊的利用效率,加速良种奶山羊繁殖改良,促进育种工作进程,极大地提升了优良个体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了千阳良种羊供应能力,千阳每年向全国多个省市提供种羊,参与当地羊改良配种,提高了产业良种化水平,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次推广应用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群众养殖奶山羊良种率提高,养殖效益提高,全县近年来无重大疫病发生。

(四)获奖情况:获得2021年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种公羊调教

种公羊要保持适宜的体况,一般保持在中等偏上的膘情即可,对于成年种公羊来说,在采精前需要将附睾中衰老、死亡的精子排出,对于青年种公羊则要做注意其性欲和精液的品质。对于初配的青年种公羊,需要在采精前进行调教,具体的方法是将其与母羊混群饲养,这样几天后公羊即也可出现爬跨其他母羊的现象,此时即可将公羊牵出。也可以让初配种公羊观摩其他公羊配种,或者也可将发情母羊的尿液或者分泌物抹在公羊的鼻尖,同时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调整日粮结构,加强运动量。

(二)假阴道安装

1.先将内胎装入假阴道的外壳(内胎要保持平整,不可出现皱褶),再装上集精瓶。2.用清洁的玻璃棒蘸少量灭菌凡士林,然后均匀涂抹至假阴道内胎和前1/3处,这样可起到润滑作用。3.将温水从假阴道的注水孔注入其中,注水量要占到内外胎空间的70%,这样能让假阴道的温度接近母羊体温,待采精时需确保它的温度处于40-42℃左右。4.注水后可通过气体活塞吹入气体,吹入量以内胎表面呈三角形(合拢不向外鼓出)为宜,这样可让假阴道产生一定的压力与弹性。其操作如图1所示。

(三)采精操作

待所有都准备就绪后即可开始采精操作,先将发情母羊(或台羊)保定,将温水冲洗种公羊的阴茎包皮,然后将公羊牵至保定好的发情母羊(或台羊)处,靠近母羊的尾部,待公羊开始爬跨母羊时,将种公羊阴茎导入假阴道,等种公羊射精后将假阴道退出,取出集精瓶,如图2所示。

(四)精液品质检查

进行此操作是为了评定精液品质的优劣,这会决定它能否用于输精配种,也可以给确定精液的稀释倍数提供科学依据。正常的精液较浓厚,略带腥味,且不会散发出异味,其颜色呈乳白色,用肉眼观察时呈乳白色云雾状。射精量一般在1~1.5mL,含精子量平均30亿个/L,活力不能低于0.8,检查方法是在室温下用300~400倍显微镜检查进行观察,检查结果符合上述要求即可用来输精配种。

(五)精液稀释

为增加精液量,扩大授精母羊的数量,利于发挥优秀种公羊的作用;以及维持精液正常的渗透压和电解平衡,延长精子在体外的保存时间和提高精子的活力,需要对精液进行稀释处理,常用的稀释液主要有0.9%生理盐水、抗生素、奶类等,经过灭菌消毒的0.9%氯化钠溶液做稀释液,这类稀释液适用于稀释后立即输精,一般稀释的倍数不应超过2倍。要保证稀释液新鲜,尽可能的现配现用,可以将灭过菌的稀释液在冰箱内保存数日,但是对于抗生素、奶类等成分则需要在使用时加入。精液的稀释工作要在精液采集后尽快的完成,由于精子在低温下易受打击出现冷休克,因此,稀释液的温度要控制在20℃以上,并且要确保等温稀释,稀释液的温度要与精液的温度保持一致。方法是将稀释液缓慢的倒入精液瓶内,轻轻搅匀,切忌剧烈摇动。精液在稀释完成后,需要取一滴检测成活率,合格后才能使用。精液稀释操作如图。

(六)精液保存与运输

精液稀释完成后除了用于输精后,剩下的可以进行保存,按保存温度可以分为常温保存、普通低温保存和冷冻保存,常温保存为了抑制精子活动,降低代谢能一般采用低温保存和冷冻保存。其中常温保存是在20℃以下的室温环境保存1~2天;低温保存是在常温保存的基础上,继续缓慢降低到0~5℃,可保存4~5天;冷冻保存即将精液降到冰点以下冷冻起来,可长期保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保存,都需要避免或减少精液与空气接触,并且要保持稳定的保存温度,定时检查精子活力。精液运输过程要规范,包装要妥善严密,要有防潮防震衬垫,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高温、剧烈震动和碰撞。

(七)输精操作

用生理盐水擦拭后的开膣器插入阴道深部,触及子宫颈后,稍向后拉,以使子宫颈处于正常位置之后,轻轻转动开膣器90度,打开开膣器,开张度在不影响观察子宫颈口的情况下,开张愈小愈好(2cm),否则引起母羊怒责,不仅不易找到子宫颈,而且不利于深部输精;输精枪应慢慢插入到子宫颈内0.5~1.0cm后撤,插入到位后应缩小开膣器开张度,并向外拉出1/3,然后将精液缓缓注入,如图3所示;输精完毕后,让羊保持原姿势10S,轻轻放下母羊,原地站立5~10min,再将羊赶走。

三、适宜区域

千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陲,北靠甘肃省灵台县,南邻陈仓区,东与麟游、凤翔区毗邻,西同陇县接壤,总面积996.46平方千米。

四、注意事项

(一)授精前提

一是受配母羊符合要求。成年母羊发情正常有规律,无重大传染病;青年母羊年龄在9月龄以上,体重35公斤以上,发育良好,膘情适中。二是做好发情鉴定。掌握输精的最佳时机,是确保整个冷配过程成功的关键,输精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母羊受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发情鉴定,观察法:母羊发情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兴奋不安、嘶鸣、爬跨其它羊或接受其它羊爬跨而静立不动,阴门红肿,频频排尿而流出透明的液体;试情法:用试情公羊与母羊接触,母羊表现温驯,并将后躯转向公羊;阴道检查法:将开膣器插入阴道,使之开张,发情盛期的母羊阴道潮红、润滑,子宫颈口开张,分泌的液体呈透明状。在实践中,以母羊的发情特征刚好消失,母羊变的安静时为最佳输精时机。也可在母羊出现发情特征12小时后输精。三是提前解冻冻精。用镊子将细管迅速从液氮罐中取出,然后投入到38℃-40℃的温水中解冻(10S ),待其溶解后,用纸巾擦干水滴,用细管剪剪去超声波封口一端;拉出输精枪推杆,将细管有棉塞一端装在输精枪的推杆上,拧上枪头待用。

(二)授前准备

人员准备:输精人员应穿工作服,佩戴口罩,医用手套。器械准备:把洗涤消毒好的开膣器、输精枪、镊子用纱布包好,待用。受配母羊准备:将母羊两后肢倒立保定,对发情母羊输精时,应对外阴部进行清洗消毒,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干净。

(三)输精要求

输精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输精前应仔细检查精子活力,凡活力达不到0.4的精液不能用于输精。输精员输精时应切记做到深部、慢插、轻注、稍停。对个别阴道狭窄的青年母羊,开膣器无法充分打开,很难找子宫颈口,可采用阴道内输精。输精后立即做好母羊配种记录,每输完一只羊要对输精器、开膣器及时清洗消毒后才能重复使用,有条件的建议用一次性器具。输精次数:母羊1个情期应输精2次,在母羊发情开始12~16小时输精1次,间隔12个小时应进行第2次输精。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千阳县奶山羊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宝鸡市千阳县城关镇宝平路90号 

邮政编码:721100

联系人:何晶晶 

联系电话:0917-4249116

电子邮箱:nyb4249116@163.com 

主办: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 网站标识码:6103000019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