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B
签发人:赵海斌
宝农函〔2022〕105号
李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3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本建议立足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以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出发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特别是提出的突出道地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抓好技术培训服务、扶持龙头企业,全面整合现有特色资源、依托市场选择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局高度重视,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下一步,我局将以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制定出台推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科学规划布局、推广标准生产,实施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三品”工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促进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结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优化结构布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宝鸡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宝鸡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截止目前,全市种植规范化中药材面积达到22.8万亩,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对道地药材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在西部山区(陈仓区、陇县)发展柴胡、苍术、猪苓,重点做大做强道地药材“宝鸡柴胡”;在北部乔山山区(千阳、麟游、陇县)地区发展连翘、秦艽、苍术、丹参、黄芪等,重点做大道地药材“宝鸡连翘”、“宝鸡北苍术”、“宝鸡秦艽”;在南部“秦岭”山区发展党参、贝母、重楼、五味子、山茱萸、林麝等,重点开发“太白贝母”、“太白米”、“太白七药”、“凤县林麝”等秦岭道地珍稀中药材,加快野生道地药材的驯化和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构建中药材品种保护、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体系,保障道地药材有序开发、永续利用。
二、加大科技支撑研究、注重节本提质增效
按照国家对中药材种植“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县农技、科研和种子等技术推广单位职能,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研院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中药材品种引进选育和提纯复壮等技术研究,抓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组装,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依托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龙头单位,支持建设柴胡、秦艽、山茱萸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积极开发、驯化、培育秦岭优质中药材良种,繁育优良道地药材种苗和种子,良种良法配套推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促进规模发展。
近年来,我们中药材专家团队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岐山、陇县、陈仓区、太白、凤县等县区建立宝鸡道地药材试验示范站。主要开展柴胡、苍术、凤党、太白贝母、甘草、秦艽、黄芪等道地药材的品种驯化、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绿色优质高效种植技术等试验研究,选育北柴胡优质品种2个、北苍术优质品种2个,编制了《北柴胡栽培技术规程》、《北苍术栽培技术规程》,《柴胡栽培技术规范》DB61/1493-2021省级地方标准,《甘草机械化栽培技术》,系统解决目前柴胡栽培上存在品种混乱、栽培技术不规范、病虫防治不到位、产量质量不高等问题,攻克了太白贝母、凤党、秦艽等育苗技术,为宝鸡道地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加大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引进推广的黄芪、黄芩、丹参高起垄+覆黑膜+水肥一体化+科学田间管理等集成技术,彻底解决了除草、鼠害等问题,提高产量38%以上,并使品质明显改善,效益显著提高。其次,我们与企业和合作社合作,大力开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示范,建立示范方,先后在陇县建立丹参、连翘、艾草示范田1.2万亩,在凤翔建立黄芪、甘草示范方5600亩,在千阳县建立板蓝根示范方500亩,通过大规模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为全市大面积推广和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强化基地建设,打造名优品牌
为深入实施“3+X”工程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市政府《宝鸡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精神,我局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注册、驰名商标创建等工作,培养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全面提高中药材产品竞争力。印发了《关于申报市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示范镇的通知》(宝农发〔2020〕357号)文件,在自行申报、县区初审、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严格评审、现场考察,确定名单在局网站进行公示,同意认定岐山县利世田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市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陈仓区拓石镇等8个镇为市级中药材种植示范镇。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示范镇将立足区域中药材资源特色,坚持保护和发展并举,依靠科技支撑,做好中药材种植,加快构建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必将促进宝鸡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集成示范各种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山地种药、林下套种、果药间作等多种种植模式,辐射带动全市中药材种植生产。大力打造“西山柴胡”“太白贝母”“凤党”“太白七药”“麟游黄芪”等区域公共品牌。
四、抓好产销对接,提升产业效益
把发展生产和抓好加工、产销衔接等工作同步推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链,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发展。采取联营、挂靠、设立分市场等方式,招引大型中药材交易企业来我市投资建设,争取在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县、太白县、麟游县各打造中药材初级交易市场1处,保障中药材流通市场需求和供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培育建设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种植专业示范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等生产模式,完善基础设施,理顺运行机制,提升生产水平,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提升全市中药材组织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工作的关心关注,希望今后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再提宝贵建议。
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5日
(联系人:张智清,电话:33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