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北部的乔山脚下,有一片种植园独树一帜。每年4月中旬,成片的白花香飘十里,到了九月,满树的小红果艳光四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这里就是集种植、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扶风县鑫乔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的主人是扶风县高素质中级职业农民韩静、范向兵夫妇。
弃医涉农 艰难创业
韩静,80后宝妈,大专学历,扶风县天度镇人。他们夫妇原本是医药世家,在镇上经营着一家药店,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是日子安稳。一次去新疆旅游,韩静夫妇看到了农业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收割的场面,颇为震惊,原来农业可以这么干啊!带着对农业的热爱,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闪现:我们也可以大面积地种地。
说干就干,回来后他们便开始在周围寻找合适的土地。承包淘汰老果园,开垦荒芜耕地,种植小麦。可小麦种植需要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地块,他们能够大面积承包到的只有不平整的荒地和荒山秃岭。平整土地、施肥试种,经过两年的辛苦劳作,小麦的产量却很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她们逐渐迷茫了。
独辟蹊径 引进山楂
迫不得已,只能选择种植其他作物,于是他们先后赴吉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对土壤质量要求低、适合坡地生长的山楂树引种。2017年,她们注册成立了扶风县鑫乔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山楂树。建园初期,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整地修路、土壤改良、打井建池、铺设管道、育苗试种、施肥管护……这一项项工作的背后是无数个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最后,韩静夫妇索性直接住在了山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山里人”,也成了乔山脚下荒山的开发者和守护者。
潜心学习 坚持不懈
缺少种植经验、缺乏管理技术,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精准施策,出良方对症下药!”韩静不断坚持学习,先后参加电大和市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积极获取知识和技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她还常年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教授和沈阳农业大学山楂保种基地育种专家来山楂园开展培训,对山楂苗种植和田间管理等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白天,她深入山头,认真听专家如何讲、看专家如何做,自己再亲自探索钻研。晚上,她整理笔记、记录日志,归纳探讨、总结经验。
政府扶持 收获成功
2018年底,他们的山楂种植发展到了近1000亩,资金的花费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甚至达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在资金最紧缺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在最艰难时期她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先后得到“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30万元、“苏陕协作”扶贫资金30万元。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也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意外的收获,他们在山楂幼苗期间套种的西瓜、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均取得良好收成,与其他种植商合作套种的南瓜也取得了大丰收。
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周边群众的关注和期盼中,2020年,果树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终于开始挂果了。虽然零星的果实还不能达到量产,但看到红彤彤果实的那一刻,他们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苦尽甘来 规模发展
2021年秋,树上的山楂果更多了,他们的信心更足了,于是她不断添置相关设施和深加工设备,集资贷款建造了两座大型库房和一座容量750吨的大型冷库用来存放山楂。同时,又改造了专门的加工车间,购买设备进行切片加工,制成山楂干进行存放和销售。2022年,他们的山楂终于实现了大规模销售,从在朋友圈售卖到与小商贩合作再到与企业签订合同,鑫乔农业合作社的山楂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目前,在韩静夫妇的不懈努力下,园区已颇具规模。山楂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盛果期亩产3000公斤左右,收入可达1.5万元,进行切片加工烘干后毛收入约2万元。合作社先后被授予陕西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宝鸡市“优秀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扶风县“扶贫优秀合作社”等荣誉。韩静也获得扶风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代表乡镇参加第十七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
牢记乡情 带动发展
一家致富不算富,大家共富才叫富。韩静夫妇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动乡亲们一起在山楂产业发展中实现共发展、同富裕。现在,她的合作社已经陆续吸纳本村33户和周边群众二百多人在园区打工,年增加劳动群众季节性务工收入20余万元。通过吸纳就业与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干劲十足 展望未来
在多年的发展中,韩静和范向兵不忘初心,牢记乡情,积极探索“支部+农户+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种植技术和加工水平,不断开发山楂系列产品,强化品质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园区正向着现代化山楂示范园迈进。
如今,乔山脚下的山楂更红了,韩静夫妇的干劲更足了,产业振兴的前景更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