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三夏”工作全面展开。为确保我市玉米夏播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市实际,总结以下技术要点:
一、科学选种
综合考虑当地生态气候、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熟期适宜、耐密抗倒、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宜机收籽粒的优良品种,且通过国省审定的、种子发芽率大于95%,并使用包衣剂进行药剂拌种的优良玉米品种。夏玉米推荐种植郑单958、陕科6号、延科288,搭配种植陕科10号、富农588、陕单650、秦龙18等品种。青贮玉米推荐种植秦龙14、大唐12、五单2号、青贮5102、东单1331、陕科9号等品种。鲜食玉米推荐种植彩甜糯9号、桃花雪、金冠218、万糯2000、华耐甜玉23、粤甜415等品种。
二、合理施肥
推广采用配方肥、缓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方案:推荐N-P2O5-K2O:28-6-6或相近配方的复合(混)肥。产量水平小于500公斤/亩,推荐用量45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推荐用量50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推荐用量55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推荐N-P2O5-K2O:27-6-7或相近配方的缓(控)释配方肥。产量水平小于500公斤/亩,推荐用量40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推荐用量45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推荐用量50公斤/亩,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基追结合施肥方案:推荐N-P2O5-K2O:20-10-10或相近配方。产量水平小于500公斤/亩,推荐用量30公斤/亩,作为基肥施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2公斤;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推荐用量35公斤/亩,作为基肥施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3-15公斤;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推荐用量40公斤/亩,作为基肥施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6-18公斤。
三、规范播种
1、适时早播。夏玉米播种要突出抢时早播,小麦收获后,应用贴茬播种技术,做到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最迟播期不晚于6月15日。推荐2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单粒精量点播机或“5335”精量播种机进行硬茬精量直播,一般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
2、合理密植。根据地力水平、品种特性、灌溉设施等条件,充分应用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施成果,狠抓关键技术落实,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灌区夏玉米一般田块每亩留苗4500-4700株,高产田块每亩留苗5000株以上;青贮玉米田块每亩留苗5500株以上,采用精量播种的种子粒数应比确定的适宜留苗密度多10%~15%。
3、推广集成技术。夏玉米生产重点推广“一增二改三提”模式和“5335”技术模式。“一增二改三提”核心技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改种植品种,变传统大棒型品种为紧凑型耐密宜机收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实现夏玉米高产与周年生产茬口配套;改生产方式,变粗放玉米生产模式为集约化密植“5335”集成技术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提升播种质量,实施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增墒促苗,实现一播全苗;提升肥水利用效率,推广应用配方肥或缓释配方肥分层施肥、全生育期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保障全生育期肥水供应;提升病虫草害防治,改单一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为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中后期“一喷多促”,实现稳产增产。玉米“5335”技术模式:留苗密度5000株,肥料分三层施用,深松30cm,“深松+旋耕+播种+施肥+镇压”机械化五连作。持续开展夏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加快推动我市玉米产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田管
1、统筹肥水管理。夏玉米播种后,针对田间实际土壤墒情,结合气象预报,若田间出现旱象,要立即发动群众,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增墒保苗,确保苗全、苗齐、苗匀。在玉米需水需肥关键时期,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节水设施,推荐采用浅埋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灌溉方式,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灌溉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2、科学防治病虫害。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的要求,做好草地贪夜蛾、玉米粘虫、玉米螟、大小斑病等病虫害监测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其中当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后,采取理化诱杀、生物防治、药剂处置等措施,开展统防统治,做到防虫不过夜,以免虫害造成缺苗断垄,确保苗齐苗全。
3、适时化学除草。玉米播种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土壤封闭除草,推荐选用莠去津悬浮剂、乙草胺乳油、异丙草胺乳油、异丙甲草胺乳油等药剂。也可在出苗后采取茎叶除草,推荐选用烟嘧磺隆悬浮剂、烟嘧磺隆+莠去津悬浮剂、烟嘧磺隆+莠去津悬浮剂等药剂。规范喷药方法和用量,避免重喷、漏喷和发生药害。施药后安全处置包装废弃物。
4、科学促弱控旺。结合苗情长势,在玉米5-8展叶期,对密度较大、生长过旺、倒伏风险较大等易倒伏地块,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化学试剂控制旺长。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至灌浆初期,实施“一喷多促”,可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同时增加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达到“一防多效”目标。
五、适时晚收
在不耽误下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应尽量晚收。夏玉米籽粒乳线消失至三分之二时,用40马力以上收获机械进行果穗或籽粒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