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 > 亮点成效 |
周源秦根育文化生态 关中风物写非遗华章
十大亮点
前 言
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春华秋实续写新章。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建设,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紧紧锚定“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通过着力夯实创建根基,持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有效释放文化活力,激发传承创新动能,呈现出诸多工作特色亮点,使关中文化在宝鸡这片热土焕发古风新韵、绽放璀璨光华。
1.“姜水迎赤子·心香祭神农”炎帝祭典活动增进两岸文化认同。2025年8月29日,“姜水迎赤子·心香祭神农”—2025台湾青年走进陕西宝鸡炎帝故里拜谒炎帝神农典礼在常羊山炎帝陵举行,宝台两地600余名各界民众代表参加典礼,以传统礼制溯源中华文明根脉,深化两岸文化认同。
2.“蒲公英”社区工厂文创改善民生项目入选全国女性社会组织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特色项目名单,非遗展现社会担当。该社区工厂由西府钩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湛涛创办,累计带动43名脱贫人员、17名残疾人、1名缓期服刑人员、2名退伍军人稳定就业,开展进养老院、进军营等活动10余场,实现文化浸润与增收致富,该模式成为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3.“一碗面”经济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岐山县大力推动臊子面、擀面皮全产业链发展,2021年“一碗面”经济总产值突破140亿元,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市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6个市级以上非遗工坊、90个传习所和西秦刺绣、凤翔泥塑等产业园区,正在以生产性保护方式反哺保护传承的同时,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周文化旅游节实现品牌带动,非遗赋能宝鸡文旅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周风雅韵、礼行华夏”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在中华石鼓园隆重举办,武王开市、周风古集非遗展销、《周礼华章》传统非遗节目展演等吸引社会各界2万余人观看,使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中触摸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脉络,成为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最重要的文化品牌。
5.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成为抗战精神重要弘扬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以1938年创办的申新纺织厂旧址为核心建立的抗战工业遗址保护区,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宝鸡乃至全国人民了解抗战历史、感受工业文化、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最佳目的地。
6.“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等活动让非遗借船出海,传播中国故事。2025年6月23日,“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动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活动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推动区域合作与人文互信的重要举措。青铜器复仿制品、西秦刺绣、凤翔泥塑等宝鸡非遗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明,讲好宝鸡故事。
7.话剧《面皮》精彩亮相国家大剧院,用艺术语言串联关中记忆,引发时代共鸣。2024年5月,宝鸡非遗原创大型方言话剧《面皮》,以“为劳动者放歌,为手艺人立传”为主题,继获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入选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之后,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以传播西府特色文化、展示秦人性格密码,讲好宝鸡故事,受到首都群众广泛好评。
8.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关中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基础良好。宝鸡市于2009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21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亚洲和西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彰显出我市在生态和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证明了非遗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已得到有效保护。
9.香泉镇王家庄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和谐共生的生动载体。王家庄村位于陈仓区香泉镇,村内有明清名居孙家大院、古蛟龙寺、二郎庙、长孙皇后母亲墓、北魏石窟等遗存,获得游客广泛拥趸。目前,我市正稳步推进22个国省级传统村落、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街区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通过生态保护闭环使其焕发新生。
10.西府老街非遗特色街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非遗+”融出新活力。2023年5月,西府老街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长期驻有100多个非遗商铺,建有19个非遗小院和6个非遗主题馆,每年举办非遗活动200余场,年均接待游客550万人次,游客非遗体验参与率达100%。让非遗技艺在烟火气中延续根脉,使生态画卷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
结 语
百木成林,春溪汇海。关中文化(宝鸡)生态保护区建设,本质是对区域文化多样性与整体性进行系统守护,构建“保护—传承—创新—共生”的文化生态闭环。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深化关中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耦合研究,推动保护实践从“形态守护”向“精神传承”跃升,使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真正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根脉、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典范区域,为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关中经验”。